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坚持人民至上”宛如一条熠熠生辉的红线,贯穿于基层事业全方位、全过程。于基层这片广袤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身为基层干部的我们,更应深刻领悟并矢志践行“百姓心为我心”,将人民至上的理念镌刻在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服务、每一个行动之中。
百姓心为我心,是信息收集的精准导向。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恰似一张细密交织的大网,而信息则是其中的经纬脉络。倘若我们不能以百姓心为指引,便极易在这纷繁复杂的数据与情况中迷失方向。深入群众开展调研走访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冰冷的数字和表面的现象,而要用心去感知群众的喜怒哀乐。比如在收集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时,不是简单地记录年龄、性别、务工地点等基本数据,而是要深入了解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困难与期望。有的村民可能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远门务工,他们渴望本地能有更多灵活就业的机会;有的则可能在技能提升上存在瓶颈,急需相关培训资源。只有精准捕捉这些隐藏在百姓心底的诉求,我们才能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扶持政策提供有力依据,从而真正打通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每一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村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百姓心为我心,是政策落实的温情传递。一项好的政策,犹如一颗饱含希望的种子,而基层干部则是播种者与呵护者。在落实政策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政策的阳光温暖每一个角落。以农村危房改造政策为例,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对破旧房屋进行修缮或重建,更是要让村民住得安心、舒心。在推进过程中,有的老人可能对政策心存疑虑,担心改造过程中的费用分担问题;有的家庭可能因特殊情况无法及时配合施工安排。此时,我们基层干部就要耐心细致地讲解政策细则,积极协调各方资源,针对不同家庭的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帮助申请额外的补贴;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安排专人负责对接施工事宜,确保改造过程顺利进行。只有这样,危房改造政策才能真正成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民心工程”,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百姓心为我心,是矛盾化解的智慧源泉。基层是社会矛盾的集中汇聚地,邻里纠纷、土地争议等问题时有发生。面对这些矛盾,我们不能机械地套用规章制度,而要以百姓心去理解矛盾双方的立场和情感。在处理一起因土地边界引发的邻里纠纷时,不能仅仅依据土地台账划分界限了事。要深入了解双方产生矛盾的根源,也许是多年来的相处误会,也许是对土地资源的过度看重背后隐藏的对家庭生计的担忧。我们需耐心倾听双方诉求,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或熟悉土地情况的村民共同参与调解,从情感上化解隔阂,从利益上寻求平衡。通过重新测量土地、合理规划边界,并为双方提供一些农业生产合作的建议,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修复。如此,矛盾化解便不再是简单的是非判定,而是成为增进村民感情、促进乡村和谐稳定的重要契机。
百姓心为我心,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引擎。新时代的基层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不断升级。作为基层干部,唯有将百姓心融入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实践中,才能激活基层发展的“一池春水”。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时,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许多村民可能对电商运营一窍不通,担忧产品销售不出去。我们就要积极组织电商培训课程,邀请专业人士手把手教学,从农产品的选品、包装到线上店铺的开设、运营推广,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同时,搭建农村电商服务平台,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此外,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展乡村旅游电商营销活动,拓宽增收渠道。通过这些创新举措,让农村电商成为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使基层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基层工作的漫漫征程中,“百姓心为我心”是我们永恒不变的坚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面临何种困难与挑战,我们都要始终将人民至上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心倾听百姓呼声,用力解决百姓难题,用爱凝聚百姓力量。以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在基层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层基础,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作者:紫阳县瓦庙镇基层干部 陈浩轩)
责编:王薇
编辑:欧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