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陵县阿党镇丁村党支部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两包两带”工作机制为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强化党建引领,聚焦资源融合、产业发展、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精准发力,强举措、提质效,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党建促振兴,凝心聚力,三资融合聚合力
以高质量创建市级“千万工程”示范村为目标,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集中资源,取得了明显成效。
融合帮扶资源,领导包村包片。把包片县级领导、包村特派专员的分管和行业资源,融合到丁村的发展需求中。争取财政、住建、农业等部门,规划落地窑洞质量安全提升、村庄绿化亮化、巷道拓宽硬化改造等项目10余个。
融合村组资源,强村带弱村。把葡萄寨村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资源,融合到丁村的发展业态中。结合村情创新创业,因地制宜建设“五新”果园和大棚温室葡萄采摘园;提供果业技术支撑,组建专业果业服务队伍30余人,全力打造丁村高效苹果产业示范基地。
融合家户资源,大户带小户。把产业大户的技术市场资源,融合到丁村的发展带动中。建立大户带小户50对,流转土地258亩,托管产业15户,吸纳劳务200人,传授技术100人,联系订单80份,通过介绍岗位和组织劳务队等方式转移就业 35 人。通过“强带弱”持续增加群众收入。
产业强赋能,加大融合,三产融合促振兴
融合种植种养产业,优化产业链条。坚持果畜循环,按照“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脱贫户”共建共享的管理模式,种植果园总计1400余亩,其中“五新”果园397亩、“古优特”树形果园66亩,温室棚栽阳光玫瑰葡萄25个40亩,建设梅花鹿场2个、果园养鱼池8个、果园粪肥转化池1个。
融合种养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结合群众院落地头种植蔬菜、银杏树、白三叶草等药材和养殖梅花鹿情况,建设酱腌菜加工、梅花鹿保健品加工厂、中医馆,计划招商引资120万元建成酱菜鹿产品展厅。
融合农文旅服产业,补充产业链条。结合人居需求,建设休闲广场、篮球场、景观涝池,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村庄巷道,砖砌土窑帮背院墙,配备休闲椅、公厕、垃圾转运箱转运车; 结合群众苹果分选储藏需求,发展两个共4000吨冷链储藏果库,与北京源头熟了网络平台建立供销合作协议,与群众签订常年用工协议; 结合酱菜厂、葡萄园和梅花鹿场生产需求,与延安南泥湾华润小镇签订酱菜初加工供销协议,与群众签订萝卜豆角梅花鹿等原料种养植供应协议; 结合农业生产日程,开展苹果葡萄采摘、酱菜腌制切片体验、梅花鹿产品加工观摩和研学活动。
突出乡风文明,服务优先,三治融合促和美
融合自治机制,增强自我管理服务。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促成连片土地流转、乱堆乱放清理、庭院经济发展、村企村民联动等自发参与的群众活动,实现了村党支部领导下,对“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果业转型升等乡村振兴大事的民主决策;设立网格长、中心户长、路长、河长、保洁员等公益性志愿性岗位,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融合法治场景,维护村庄公平正义。坚持开展以案说法日活动,结合身边案例以案说法,宣传教育干部群众; 设立村活动广场议事亭,配套法治文化宣传栏,方便群众自发学法用法; 用好用活“三官一律”调解机制,组织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主动参与到村上矛盾纠纷中,促进了和谐稳定。
融合德治氛围,营造良好村风民风。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乡贤联络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村风民风。积极组织党员、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等各类先进21人,推动在党组织领导下的德治法治自治有效融合,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来 源:黄陵党建)
责编:马俊理
编辑:欧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