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从巍峨秦岭到汉江之滨,在盖满寒霜的蔬菜大棚里,在炭火飘红的农家新居里,在紧张生产的帮扶车间里,农民群众正盘算一年辛勤收入,谋划新一年的增收大计,虽然寒风料峭,田野村庄依然充满生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2024年,汉中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政策要素供给,深挖产业富民潜力,拓宽务工就业渠道,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田畴沃野奏响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欢歌。
“五个农业”铺就产业“富民路”
初冬时节,走进镇巴县小洋镇毛垭村天麻种植地,大批农民手持小药锄,刨土、收麻、分拣,一个个饱满的鲜天麻堆成了小山,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随后,这批天麻被送到兴民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洗净、蒸煮、切片、烘干、磨粉,制成的天麻片、天麻粉、天麻个子销往亳州、昆明、成都等地的中药材市场、药厂。
目前,兴民天麻合作社通过种植、加工、深加工等方式,带动全县20个镇(街道)1200余户种植天麻15万窝,年产鲜天麻600余吨,产值达2400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兴民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天麻产业促农增收,就是汉中市大力发展“五个农业”,壮大乡村富民产业的缩影。
2024年,汉中市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五个农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价值,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累计带动20余万农户在“五个农业”产业链上增收。推动“五个农业”全覆盖。全市新增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44个、总数达138个,品牌农产品销售额增长9.75亿元、总销售额达34.83亿元,新增设施农业基地38个、总数达143个,新增智慧种植养殖基地66个、总数达168个,新增农文旅融合示范点38个、总数达109个,所有镇村实现“五个农业”全覆盖,将富民产业办到了群众家门口。
打造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粮油、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畜牧、果业、渔业、蚕桑、藤编10条特色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茶叶、猕猴桃、生猪、蔬菜、食用菌产业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全市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750亿元,带动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农产品附加值。产销对接实现丰产又增收。积极参加丝博会、农高会、茶博会等展销活动,承办全省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发布“汉中百花蜜”区域公用品牌,“汉中仙毫”荣获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文化力指数TOP30,“味见汉中”跻身中国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百强榜,擦亮“汉字号”农产品品牌,促进产销对接,将产业发展成效转变为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
稳岗就业夯实增收“硬支撑”
“汉中要照顾老人,还要照顾孩子上学,不能出门打工,就在家门口的社区工厂来上班,每个月都能拿到三千多元。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人,一举两得。”脱贫户杨小英是勉县周家山镇团结新村的村民,每天一早,安顿完家中的老人、孩子后,她都要到大成电子周家山社区工厂打卡、到岗、开机,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杨小英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主要得益于该县大力培育社区“小工厂”,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好做法。就业是民生之本,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大头。
作为劳务输出大市,汉中市坚持把稳就业作为促农增收重中之重,扎实开展“兴业在汉中、乐业在家乡”专项行动和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96.87万人,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35.56万人。
劳务输出扩就业。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70场次,发布用工岗位18.5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1.9万人次。深化苏陕劳务协作,“点对点”输送4836名农村劳动力到江苏就业。
技能培训促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2万人,有就业意愿的“雨露计划”毕业生全部就业,有效提高务工群众工资水平,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
打造品牌带就业。打造就业增收“金字招牌”,培育汉中藤编师、西乡秦巴茶工、宁强羌绣工、留坝民宿管家等6大类20个特色劳务品牌,累计带动就业41万人。公益岗位兜就业。发挥公益岗位“稳就业、托底线、救急难”作用,开发公益岗位安置2.9万人,保障脱贫人口与监测对象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社区工厂优就业。紧盯“走不远、离不开、增收难”农村劳动力,培育204家就业帮扶车间(社区工厂),带动2126名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农村改革释放富民“新活力”
棚外寒风凛冽,棚内姹紫嫣红。眼下,留坝县马道镇沙坝村高山花卉基地里,北美冬青红果饱满,蝴蝶兰竞相绽放。运输花卉的货车早早排队,村民们忙着采摘、剪枝、打包,准备将这秦巴深山的“冬日春光”销往全国。这个花卉基地正是沙坝村的村集体产业。
“汉中们村的鲜花每年这段时间到年前卖得特别好。汉中们天天打包发货,再累也开心!”村民陈富民高兴地说。
“在这务工,离家又近,又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年底了还有分红,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陈启新说。村里花卉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村民们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截至目前,该村已出售北美冬青200余箱,蝴蝶兰2万株,村集体经济收益已达50万元以上。沙坝村以花卉“颜值”催生经济产值,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做法,折射着汉中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效。
2024年,汉中市积极推广“联村共建、以镇带村、村企合作”等发展模式,因村施策发展特色产业、两山转化、物业租赁、社会化服务,全市2092个涉改村村集体实现年度经营性收入6.45亿元,有效带动群众分享增值效益。
“汉中们村摸排闲置资产,收储闲置老房32间,委托专业团队高标准打造生态康养民宿,按照‘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模式,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超50万元,社员人均年增收6000元。”看着集体积累日渐丰富,村民日子越过越好,洋县八里关镇八里关村党支部书记王鹏格外高兴。
八里关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得益于今年洋县开展农村“三资”集中专项整治工作。2024年,洋县对全县村集体家底进行起底式清理盘点,全县新增集体资产价值5.63亿元,林地7.01万亩,土地2万亩,其他资产190.2亩。在此基础上,各县(区)均利用农村闲置土地、房产等资产,发展乡村旅游、民宿、休闲农业等,带动农户参与集体资产分红,也为富余劳动力创业就业创造条件,把农村集体资产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惠农政策织密增收“保障网”
这个冬天,对南郑区某村村民张某来说,有着难以想象的困难,也有意想不到的温暖。去年十一月,他确诊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性心肌病、高血压病3级,无法从事生产劳动,全家收入大幅降低,再加上治疗费用,让家庭生活陡遇困境。村上知情后,立即启动纳入程序,将其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在落实医疗保险、大病救助、慢病管理等健康帮扶政策的基础上,还给一家四口落实了低保B档,张某和他正在上幼儿园的儿子每月分别享受分类施保225元、135元,并发放临时救助1500元。这一套帮扶“组合拳”,立刻解了张某的燃眉之急。
2024年,汉中市发挥惠农资金保障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共安排财政衔接资金6859万元鼓励支持脱贫户、监测对象和经营主体发展种养殖等特色产业;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7亿元,惠及农村居民142.2万人次;兑付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2705.15万元,惠及农村居民6.12万人;“雨露计划”补助8242人次1972.45万元。落细落实农村养老、低保、特困供养等民生保障政策,带动转移性收入稳步提高。2024年,共发放低保金、特困保障资金9.24亿元,惠及农村居民15.2万人;向农村居民发放养老金14.9亿元,累计发放830万人次;市电信、移动、联通公司为全市监测对象提供专属通信资费优惠,每月将减少话费支出数十万元,真正让困难群众得实惠。
发展产业有收入、入园工作有薪水、入股合作社有分红、就近务工有报酬、政策兜底有保障……通过更加多元、稳定的增收渠道,汉中市农民群众口袋越来越鼓、干劲越来越足,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来源:汉中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责编:王薇
编辑:欧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