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吊罐》,铸造技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三千多年历史。
据史书记载,大概从春秋战国出现了铁器之后,首先进入生活用品的东西就应该是这种吊罐了,中国人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了。
关于镇巴吊罐,还流传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三国时进军汉中路过镇巴,宿营后当地的老百姓铁锅、铁吊罐炒菜做饭,用铁吊罐熬包谷酒,张飞尝后大加赞赏,直夸菜香酒美,全军敞开痛饮,酒醉后行军留下了捞旗河和晒旗坝的传说。
吊罐的构造和使用既原始又简单。所有的吊罐形状都大同小异,身子是圆柱体,承受火焰的底部是弧形的。所有在柴火上接收火焰烧烤的器具都可以称为吊罐。吊罐在百姓家中是放在一间烤火房中,烤火的地方就是房屋的一角,直接在地面上稍稍挖下去几厘米一个一平方米大小的凹地,把树枝条放在凹地点燃,凹地的上方从屋梁上掉下一个粗绳,绳下安一个钩子,挂住吊罐的提手。我们这个叫火搭钩(索搭钩),这个是控制火温的,火大了,开得厉害了,就可以把吊罐钩往起升一下,如果火小了就往下降一下。
直到今天,深山老林中的农户还有土陶吊罐,但是,用得最多的还是生铁制成的吊罐。吊罐被烟火熏烤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个地方村民的生命历程。吊罐,秦巴山区这古老的生活用具,诠释了一种久远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村民们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寒风呼啸的日子,最适宜在挂吊罐的屋里烤火。此时,吊罐下面柴火熊熊,从门窗缝隙挤进的寒风,把火苗热得扑腾扑腾的。(供稿:镇巴县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马俊理
编辑:欧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