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延安市黄龙县崾崄乡人大在县人大的悉心指导和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立足乡情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扎实履行法定职责,开展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工作且成效明显。
移动代表联络站,谱写乡村发展“和谐曲”
乡人大积极履职担当,优化代表联络站布局,以“1631”(立足“一个”联络站、落实“六个”联络点、突出“三个”精准导向、践行“一个”为民宗旨)工作机制为抓手,不断延伸履职“触角”,人大代表们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听取意见要求,关系到生产生活的农业技术培训、美化、亮化等问题都能快速上传下达并得到妥善解决,成为连接民意的“直通车”。今年以来,依托乡村代表联络站点,全乡累计接待、走访选民13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1条,协调解决实际问题14个,化解矛盾纠纷14起,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监督利剑显锋芒,奏响工作落实“最强音”
长期以来,乡人大持续加强履职监督,推动各类惠民事项落细落小,高效推进。基础设施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现状最有力的抓手,为此乡人大充分发挥监督实效,组织代表全程跟进道路硬化、水利设施修缮、电网改造等项目,定期实地查看工程进度和质量,确保了各个建设项目的高质量完工,为乡村发展筑牢了硬件基础。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乡人大组织相关代表成立专项监督小组,通过明察暗访、对比整治前后效果等方式,督促各村组把工作做实做细,同时,辖区人大代表们坚持以身作则,带头整治院落街道,争做村组卫生标兵。目前,辖区街道整洁度大幅提升,家户院落干净整洁,形成了“户看户、村看村,追赶超越比先进”的良好氛围。
履职形式多样化,共绘为民谋福“新画卷”
当好“和事佬”,基层治理出份力。为加快基层治理步伐,全乡发挥人大代表贴近群众、熟悉乡情民俗的优势,组织代表在加强自身普法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法制宣传、纠纷调处等工作20余次,通过“人情+法理”有效融合的民间调解,促使更多矛盾纠纷更深入地从源头得到解决。当好“土专家”,服务群众兴产业。乡人大代表多为产业大户,为民服务、带民致富成了他们的庄严承诺。今年以来,辖区人大代表根据自家产业发展情况成立了苹果、核桃、养殖等7支主题服务队并做出承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定期培训+点单服务”解决了群众种养殖技术要点、销售、日常管护等众多产业发展需求。当好“新农民”,模范带头传美德。人大代表是政策宣传员,也是新农村建设排头兵。他们自发组织入户宣传各类惠民政策、村规民约,号召村民落实“门前三包”,修整院落巷道,齐心协力破除陈规陋习,改善人居环境,切实将文明乡风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持续擦亮乡村振兴靓丽底色。
民意收集无死角,筑牢为民服务“根基石”
长期以来,乡人大以各村人大代表联络点为基点,以辖区54名县、乡代表为触角,由每名县人大代表联系6名村民,乡人大代表每人联系4名村民为基准,重点联络各村共计236名群众,随之辐射联系辖区所有村民,全面织密了联系群众这张网,更加广泛的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同时,乡人大定期组织代表深入村庄家户、田间地头,主动了解群众需求,在实现民意收集广泛覆盖的基础上,精准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积极发挥人大为民发声作用,为乡村建设和治理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民意支撑。
下一步,延安市黄龙县崾崄乡人大将持续改进工作方法,全力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人大力量。(供稿:延安市黄龙县崾崄乡)
责编:马俊理
编辑: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