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梭椤村,晨雾未散,山岚已携着泥土的芬芳漫过山脊。卢光弟的养殖场内,一群健硕的种猪在晨曦中踱步;半山腰的松林间,黄精的阔叶与白芨的紫穗在斑驳光影中舒展;山脚处,新搭的藤架整齐排列,编织着春日的丰收序谱。从昔日的脱贫户到如今年入15万元的产业带头人,卢光弟用八年光阴,在秦岭深处构建起一张融合生态养殖、林药共生、循环农业的立体产业网,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一抹跃动的亮色。
“猪粪上山能变废为宝,林下种药能创造收益,这笔账要得!”卢光弟轻抚账本,高兴地说道。他将养殖场每年产生的粪污经微生物发酵,转化为中药材的天然肥料。5亩黄精和6亩白芨经过三年周期,可收获黄精4万斤、白芨2.4万斤,产值达24万元。山脚下的15亩冬瓜田里,工人正在搭建竹架,“政府从品种优选到水肥一体化全程支持,秋后至少增收10万元!”
在标准化养殖区,20头膘肥体壮的种猪是繁育核心。“仔猪壮不壮,要看防疫这本‘经’。”卢光弟坚持自繁自养,每年稳定产出150头仔猪,以订单模式销往周边乡镇;60头育肥猪采用“阶梯式出栏”策略,每头净重300斤,年销售额稳超20万元。新落成的粪污处理中心让有机肥转化效率提升30%,既减少3万元化肥开支,更提高了药材品质。
晨起疏通灌溉渠,午间传授养殖经,暮色中示范药材分株——卢光弟的日程表里没有”农闲”二字。村民笑称他腰间别着“三宝”:扳手修理设备,银剪修剪希望,记事本记录着每块土地的“健康档案”。当被问及成功秘诀,这位秦岭汉子憨厚一笑:“农业是慢功夫,得把心种进土里。”
夕阳将冬瓜田镀上金边,卢光弟指着远处的山坳谋划新篇:“明年种猪扩至30头,再建2000平药材晾晒场,带着乡亲们搞合作社。”山风吹过树浪,猪舍的哼鸣与松涛和鸣,奏响生态与发展的协奏曲。在这里,每一捧猪粪都承载着循环经济的密码,每一株药材都生长着绿色发展的希望,而卢光弟用双手织就的立体产业网,正让梭椤村的共富梦在青山绿水间拔节生长。(供稿:汉中市留坝县江口镇)
责编:马俊理
编辑: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