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蜀古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检察履职,让栈道、石碑得到更好的保护,让秦蜀古道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3月5日,汉中市汉台区检察院检察官吴霞就做好古栈道及其沿线碑刻遗迹检察保护感慨道。
早春清晨,阳光穿过薄薄云雾,轻拂着奔腾不息的汉江,温暖着美丽的天汉大地。带着对文化遗产的守护责任,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检察院干警一行前往龙江镇文化站,踏上文物和文化遗产寻访之路。
汉台区是汉中市的中心区,“西汉三遗址”、明清城墙、褒斜栈道等历史遗存及汉中传统文化聚集。辖区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8处、市级6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市级8项、区级18项,建有非遗展厅1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2个、区级非遗传习所3个。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留”得住“活”起来,汉台区检察院坚守文化初心,围绕“四大检察”职能,守正创新,在保护推进汉江生态、文物保护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积极担当作为,为文化遗产构筑起严密“保护网”,促进区域文化繁荣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汉台区龙江街道有着浓厚的舞龙文化。龙江,乃古褒国的属地,是盛唐时号称“天下第一驿”的“褒城驿”遗址所在地。临水而居的龙江人爱水敬水,逐渐形成了敬天畏龙的习俗,敬龙、舞龙成为当地民间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汉中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龙江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龙江龙舞使用的道具主要有草龙、板凳龙等5大类20余种,每一种制作特点、造型、表演方式各有不同,制作过程有20多道工序,原料多取自本地常见的稻草、柳条、竹子等。如今,龙江草龙编织技艺是全国最具地方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之一。”在龙江文化站,老站长闫克元自豪地向检察干警介绍着龙江龙舞的非遗传承。
“舞龙表演最关键的是什么?”检察干警仔细聆听、近距离观赏,从“草龙”的精巧编制到“手把龙”的灵巧舞动,其独特的魅力与韵味让人感叹。
“舞龙团队一般由单数组成,9人、13人,最多可达37人。最重要的是团队协作,如果有一个人动作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体效果。”老站长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舞龙的内涵重在舞出一种精神,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龙江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百年传承非遗文化的自信,进一步增强了检察干警的责任感。推进“寻保传”,以法治力量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品牌打造、传承及创新发展护航,是汉台检察人必须答好的答卷。
饮马池,为汉高祖刘邦驻军汉中时的饮马处,是汉中市名胜古迹。汉中市将饮马池和古汉台、拜将坛一起纳入“西汉三遗址”,予以重点推介打造。
“经过重新修缮后,饮马池新建了告示牌,水体也进行了清洁,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景致。来往游客多起来了,我们这些商户的生意也越来越好。”附近小吃城商户刘老板高兴地对检察干警说道。
2021年,检察干警在履行公益诉讼监督职责中,发现饮马池旁石质围栏部分损毁、坍塌、长期无人监管。经过充分调研后,汉台检察院向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制发了检察建议,督促其及时妥善修缮消除文物安全隐患。相关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聘请专业维修单位对遗址现场进行勘察、制定维修方案,及时进行了修复,并加大日常巡查和管护力度。
近年来,汉台检察院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协同保护,先后邀请陕西理工大学教授开展《汉中历史文化资源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文化讲座及交流;组织干警实地寻访了域内古汉台、山河堰、石门栈道等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了解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分布、传承与开发现状,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形成了院党组统一领导、牵头部门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汉台检察院先后办理了督促保护“西汉三遗址”之一饮马池、汉代褒斜栈道遗址石门段、明城墙遗址、双龙寺遗址等6件有影响的案件,筑牢守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检察防护网,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静默在时光深处的古城、古建筑、古法技艺等,事关千古文脉传承。文物和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文化,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3月20日,汉台区检察院检察长桑成平说,“我们将继续按照省、市检察院部署开展的‘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要求,持续强化检察履职,努力让历史文化遗产重新焕发时代光彩,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贡献更多的检察力量。”(供稿:汉中市汉台区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马俊理
编辑: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