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商南县城以西12公里的试马镇红庙村,柏油马路舒适平坦,白墙灰瓦错落有致,彩色墙绘绚丽夺目,莲池水景美丽宜人,村庄环境生态宜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个充满着无限魅力的秦岭山水小村庄呈现在眼前,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网红“打卡地”,既凸显了生态颜值,又体现了生态价值,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案例背景宋家庄是红庙村的核心区,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由安徽省安庆地区太湖县宋氏移民定居于此而得名,这里昔日是一个“烂泥湖”。近年来,红庙村立足建设秦岭山水乡村样板村目标,立足“生态、资源、文化”三大优势,聚焦“旅游全域化、全域景区化、景区生态化”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努力把红庙村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如今的红庙村流水潺潺杨柳依依,风景如画、景色怡人,游人如织,好似“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世外桃源,已成为旅游网红“打卡地”,先后被命名为“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陕西省传统村落”“陕西省旅游乡村”。
主要做法
推行“五项机制”,确保长治长效。推行分级负责、清单管理、评比奖励、督查考核和长效管护“五项机制”,严格按照《试马镇建设秦岭山水乡村工作导则》正负面清单,引导群众践行正面、杜绝负面,以此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以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评比、奖励等系列活动为抓手,推动群众由“要我美”向“我要美”逐步转变,让人人爱护环境成为自觉行动。引导群众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休闲村庄和丰富的茶山、荷花等自然资源,以及富含古韵的古树名木,在保护的基础上借势发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项目,通过建立生态餐厅、售卖手工艺产品和农特产品等措施,吸引和壮大绿色产业,引导多方参与生态环境及古树名木保护并分享收益,构建了市场化、多元化、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机制,实现了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生态意识提高、乡村绿色发展等多重目标,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实施全域整治,打造宜居乡村。聚焦“六清六治六无”目标,推行“党组织+”“人盯人+”“社会化+”“3+”模式,实现了对片区环境适时常态化监管。村集体探索推行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市场化运营,将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通过农户初分、环卫工细分、中转站筛分的“三次四分法”,使生活垃圾得到了规范化收集处理。以示范户创建为“点”,打造庭院精致小品,以沟域、河道、道路为“线”,打造产业景观带、生态景观带,以村庄整治提升为“面”,全域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通过“点线面”一体齐发力,形成“点上有风景、线上有丽景、面上有胜景、全域有美景”的秦岭山水乡村靓丽风光,实现了从“全域整治”向“全域美丽”的华丽蜕变。
突出传承保护,建设休闲胜地。坚持全域景区化思路,按照保护优先、兼顾经济的原则,实施民居提升改造工程、全域景区创建工程,建设荷花园,将原有荷塘连接成片,新建游步道、画廊,亭台加以点缀,建成风光旖旎的垂钓园,形成了集垂钓、观光、旅游、体验、度假为一体的休闲中心,绘就了一幅“接天连日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精彩画卷。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厚重的宋氏移民文化,修祠堂、护古树、传族风、承古训,在保持传统村落原土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对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和深度挖掘,以文化撬动山水资源,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特色旅游,赋能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采取“六个一点”,撬动融合发展。通过“上级财政拨一点、帮扶单位补一点、行业部门帮一点、集体经济出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人民群众筹一点”的方式,有效的解决了资金保障问题。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优势,全力打造北茶文化“4A”级景区,将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和茶文化元素融入茶庄园建设,与红庙荷园、北宋农耕文化博物馆、水果采摘园等绿色休闲度假完美结合,成为集茶园观光、休闲度假、采摘体验、民俗展示于一体的新型农旅融合景区,不断培育茶旅、农旅、康养新业态,推动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主要成效
整治村庄环境,赢得生态美丽。生态价值的体现,生态宜居是关键,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让人眼前一亮。以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河道内外、山脚坡边为重点,清理农户房前屋后“五堆五废”1520处150吨,整治河道13公里,拆除废旧猪圈、厕所和各类搭建棚350处,栽植绿化苗木2万余株。宜居环境的打造,使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成为了生态环境改善的坚定支持者、忠实践行者和最终受益者,并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红庙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乡村”和“自然生态打卡网红地”。
推进农旅融合,共享生态福利。聚焦茶旅融合发展和北茶文化“4A”级景区建设,建成了马泉山万亩茶园、北宋农耕文化体验园、农业科普体验园、百亩荷花园、水果采摘园、生态垂钓园、水产养殖园和露天烧烤园,以庭院精致小品建设为契机,建成“美丽菜园”“科普菜园”46处,户均收益1800元。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处处呈现“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美丽景象。通过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和绿色产业,不少在外地创业的成功人士,纷纷回乡建功立业,从以前的“孔雀东南飞”变成了“凤凰大还巢”,“空心村”变成了“实心村”,真正实现“游客玩得美、留得住,群众能就业、可致富”。
做强特色产业,带农致富增收。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茶叶种植、生态养殖和中药材培植等企业,采取企业主营、村集体保障、农户参与机制,采用土地流转、农民务工、入股分红的模式,使集体经济向上连接龙头企业,向下连接群众,群众通过让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金、创业赚资金、兑补得现金“一地五金”增收致富,集体经济年均收入20余万元,当地群众户均增收近万元,探索出了“以产业反哺秦岭山水乡村建设,以秦岭山水乡村助推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案例点评红庙村依托生态、人文资源优势,以秦岭山水乡村建设为抓手,整治村庄环境、推进农旅融合、做强特色产业,不仅仅只为保护而保护、为开发而开发,而是系统地发挥古村蕴含的多元生态价值,将一个昔日的“烂泥湖”打造为如今的网红“打卡地”,焕发出了古村新颜,小小村落浓缩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生态美、文化美、人居美,既凸显了生态颜值,又实现了生态价值,绘出了生态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天地。(供稿:商南县试马镇)
责编:卓西玲
编辑: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