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重要性
2021年5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通过深改委审议。于7月,这一文件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之后陆续在各个省份开始实施。
“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如何合理分配学生的课外时间成了重中之重,而这无形中却成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好时机。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关于阅读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阅读之于语文,就如根脉之于大树、血肉之于身体。它可谓语文教育的“根”,丢了这个“根”,就难免百病丛生。
二、阅读现状
据一项调查表明:9.2%的学生能抽出短暂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26.2%的学生阅读时间为零,而能在阅读方面花较多时间的学生仅占 12.3%。“双减”政策未实行之前,枯燥乏味的习题、机械式的抄写背诵占据了他们作业的半壁江山。而这既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几番思虑之下,我准备开始大力推行阅读活动。但因之前学生都未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如今升入高年级,再想树立这个习惯可谓难上加难。为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亲自进行实践,总结出了“321”阅读习惯培养法。
三、走进“321”阅读
(一)“3”——三种形式
1.以说促读
说到语文学习,不外乎“听、说、读、写”,对于阅读,“说”这个环节更是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阅读时,“说”,其实就是分享的过程,也是知识输出的过程。费曼学习法就强调了知识输出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在进行学习时,要尝试把学习的主题讲给其他人,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或图表来讲解,能够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所学内容。而说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复述、朗读等。
为了很好的践行这一环节,我们班会定期利用课后服务来召开阅读分享会,学生在分享会上可以分享自己最近所阅读的书籍,分享内容不限。最初,学生只会照搬书中的句子进行朗读,严格来说更像是好词好句的朗读会。但随着次数的增加,有的同学开始尝试分享自己的所感,或者是对某一事件的不同看法,甚至还有的同学能续说故事,他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朗读。小学生的这个年龄阶段本就想象力丰富,思维比较发散。学生分享阅读内容的过程也就是知识输出的过程,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培养了阅读习惯。经过初期简单的知识输出,为未来内化知识,建构自己的内在知识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以演促读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着各种各样的途径。而课本剧这一形式在如今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与新课程改革彼此呼应,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乃至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班在“同读一本书”活动后,会有序开展课本剧的汇演,表演结束后其他学生还会进行点评。印象最深的是表演《小英雄雨来》中雨来被抓这个片段时,有一位学生点评道:我觉得“雨来”的表情很不到位,因为读了书以后我们知道雨来是一个非常勇敢机智的孩子,并且他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因此被“鬼子”抓住时,他除了痛苦的表情外,还应该有对鬼子的不屑与憎恨在里边,而他的表情只有痛苦的表情。同学们听了之后立马响起了掌声。学生在表演中既可以将自己心中的所理解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来,表演之后还能进一步丰富和内化加自己的理解。
3.以画促读
著名的教育学家迪斯特韦赫指出“画一小时画获得的东西,比看九小时所获得的的东西还多。”画画能让我们了解世界、认知世界,极大地丰富自己的见识、眼界,丰富我们的想象力。众所周知,在文字还未出现时,人们都是依靠物象来进行记事的。后来,在初步进行造字时,也是根据这些物体的样子进行创造。可以看出,通过绘画能够让人们进行形象记忆,也能够在绘画的过程中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更能让人们在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中,感受快乐,释放情感,完善其人格。
于是,我就想将绘画与阅读有机结合在一起,一方面采取不同形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加深他们的记忆与理解。在后续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将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画成一幅画,我本也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没想到他们能完成的如此优秀,有一位同学甚至完整画出了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在时间的推移下,同学们进行大胆创新,进而衍生出了诗配画、单元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甚至有同学因为一幅插画而去读了一整本书,这确实让我倍感意外,没想到成效竟如此显著。
(学生作品展示)
(二)“2”——两个主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学生主体发展的根本条件,是决定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对于阅读,亦是如此。虽说阅读主体是学生,但由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他们并不具有准确辨别是非的能力,喜欢观察并模仿他人的言行(尤其是老师)。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在阅读方面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
1.教师
(1)筛选合适书籍供学生进行阅读。书籍如浩瀚星空般繁多,但其质量参差不齐。好的书籍能提升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反之除了浪费时间还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引导。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见识较为浅薄,需要教师帮其选择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书籍——以经典书籍为主,选择多种类型的书籍供学生阅读。
(2)举办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在阅读的初期,学生难以体会到阅读乐趣,因此调动其阅读积极性愈显重要。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能让学生得到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多巴胺,使其能主动拿起书本进行阅读。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人物或故事情节的理解,感受到阅读的快乐。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有效的将其关于阅读的多巴胺转化为内啡肽,使其维持长久的阅读兴趣。
2.家长
(1)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在家中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其他活动,而家也成了学生阅读的“主战场”。家长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促进其阅读习惯的养成。关于阅读环境,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为“硬环境”。硬环境的核心就是书,可在家中置办学生自己的读书区域,使学生对书有归属感;另一为“软环境”,有了“硬环境”作为支撑以后,家长还要以身作则,主动阅读,营造阅读氛围。在小学阶段,若无父母的正确示范与引导,孩子很难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2)巧用“番茄时钟”,激发深度阅读。在信息时代,阅读行为逐渐呈现碎片化和短期化的趋势,这样的浅阅读习惯使得人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使阅读变得功利化。而相较于成人,学生由于其自控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更容易养成浅阅读的习惯。“番茄时钟”是一个不错的时间管理工具。它将一个长时间的学习任务切割成一个个二十到三十分钟的小任务,每个小任务结束可休息五到十分钟。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进行合理设置,并逐渐加长时间,促进其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
(三)“1”——一个主体
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虽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点,要以教师和家长为主导,但阅读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书籍进行初步选择后,要将选择权交回给学生,让其自己选择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在分享环节,也应完全尊重学生的发言,不干涉其思维,出现观点分歧时也可开展辩论环节,鼓励他们善于求异,大胆探究,让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四、总结
“双减”政策的总目标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与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实现双减政策总目标的重要一环。而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方式方法的探究,道路且长。相信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同仁的不懈努力下,家长的高度配合下,我们一定能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朵朵绚烂的阅读之花定会开满在“双减”这片肥沃的土壤上。(供稿: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 作者:伊梦)
责编:杜鹏飞
编辑: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