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是将学校与学生家庭创造性地、有机地联系到一起。是将学校、家长以及教育变成一个有机整体。家庭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则是小学生主要学习场所,将学校与家庭结合开展教育,可以促使小学生向着健康、积极方向不断发展。但是,我们在推进家校共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家校合作共育的整体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对小学阶段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展开探究十分必要。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
现如今的农村家庭教育中,大部分家长都缺乏“家校共育”的意识。学校的教育比较系统化且集中化,大部分家长会过度依赖学校的教育,认为只要把学生放进学校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比如:习惯的养成任其发展,就拿不乱扔垃圾来说,学校5天刚养成,回家天天来乱扔……其实不然,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家庭教育的辅助。学校教育除了教学生知识的任务外,还有育人的任务,而家庭教育才是学生所接触最多且最容易被潜移默化的教育,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教育。人们常说“有怎样的家长就会怎样的学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因此,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温馨且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大部分农村家长因生活所迫工作较忙,容易忽略家庭教育,这才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学校不一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现阶段,由于学校跟家长缺乏交流和沟通,导致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学校不一致,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国家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可培养方面从来就不是某一方面的教育,只有将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点应用在日常生活里,才可以达到育人的作用。因此,只有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学校和家长正是缺乏这样的认知才会使得沟通较少,一部分家长工作较忙,没有办法监督孩子的学习,做不到言传身教,更多地是交给老人照看,由于上一辈的家长还存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因此,在这样的家庭状况下进行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处,甚至有部分家长因自身接受的教育不够,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在一道题或者一件事出现教育不同时,就会引发学生的质疑,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在农村家庭教育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常外出打工养活全家。孩子大多让爷爷奶奶进行教育,而父母由于外出打工的原因,常无暇孩子的在校情况,使孩子得不到心灵上的慰藉。加之,爷爷奶奶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存在过分溺爱或疏忽,就像古人言:隔辈如隔山,溺爱无法管。而且,由于文化水平过低,在教育方面无法跟进时代的脚步。当学校组织家长到校进行家校合作时,爷爷奶奶更多的是手足无措与茫然。难以跟进家校合作的进度,缺乏与学校的沟通。
二、小学生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
家庭是影响孩子一生的起始站,家长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等对子女的人格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学校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加油站,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学生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家庭、学校需要在社会的支持下互相配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祖国的花朵。所以,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针对以上家庭教育现状,采取了以下家校共育的方法:
建立家校共管制度
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组建了家长委员会,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监督学校的教学工作,同时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这样既能够协调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又能解决一些矛盾冲突,帮助学校组织各项互动活动,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
丰富家校互动方式
(1)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期定期召开两次,一年至少四次。比如:成绩分析汇报;管理学生妙招;德育育人之法;学生成长妙语以及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问题等等。
(2)走访家庭,听取意见。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每一学期都要求教师家访超过2/3以上,家访可通过电话,微信或走访等形式,定期举办家访活动,通过与家长沟通真真切切了解并理解学生的在家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更能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鼓励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提出意见和建议,家校共同探讨,使家校合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3)设立“校园开放日”。学校选择一、三年级开放。在家长开放日时,让家长走进学校,坐进课堂,近距离观察了解孩子在班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发挥全体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拓展家庭教育的空间。
设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意识
农村家庭的父母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指导与教育训练,为了准确、及时教育孩子,学校在政府帮助下开设了“家长学校”,每季度至少有一两次的培训。培训内容有:"身教大于言教"、"老师是孩子最信任的教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经典故事和理论依据来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与教育水平。另外还通过举办家长读书会、亲子诵读会、教育孩子经验交流分享会来传授育人方法,引导正确树人的理念。学校还设立教育孩子板报专栏等,向到场的家长讲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转变家长传统的教育理念。家长不时提出生活问题和不同见解,德育主任耐心讲解家长所提出的问题,教育水平由此而逐渐提升。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家校沟通
随着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广泛使用,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公众号”成为家校共享的助推器。一篇篇读书交流篇像涓涓的青泉流入家长的心田;一篇篇榜样的力量展示出育人的成功与喜悦;一篇篇成功的育才名师引导着每位家长迈开大步走向了幸福的明天……美篇推动家校合作顺利实施。QQ、微信群等形式拉近了教师与家长的心与心的碰撞与交流,为家长架起了一个个心与心广交流反应平台。
增设学校亲子活动,促进共同教育
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每月举办一次亲子活动,如:第一季的正月举办网络“话年俗”;三月举办“我是活‘雷锋’”;四月份举办“亲子共植树”;六月举办“迎唱艺术节”;七月“学党史,讲党史”;十月同祝“祖国母亲节”;十二月“同辞旧共迎春”的表演会。在亲子活动中,主要以体验为主,让学生家长与学生在愉悦、欢快的环境中进行对话交流。举办学生文艺比赛、运动比赛等适宜小学生成长的活动,让家长作为孩子的啦啦队,为孩子加油鼓气,继而让学生家长感受孩子的个性开展,继而推动与实现家校合作的目标。
其实家校共育中最难攻克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因此,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采取了以下具体管理措施:
1、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小分队。在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由德育主任负责,小分队深入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中来关注和照顾。他们定期组织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开展志愿者服务时还接收了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陪伴、辅导和心理支持。志愿者可以通过定期探访、组织活动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度过孤独的时光。
2、学校定期对留守孩子开展专题教育,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每月上一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务处开设心理咨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在留守儿童活动室外设立“悄悄话信箱",每周五开信箱,阅后并给与回复。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对“留守儿童”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登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儿童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加强学校与儿童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联系,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4、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的关爱活动。每学期为留守儿童解决10件实事:购置学习用品:体育器械:课外工具书等。 使留守儿童,生活有人管,学习有人导,难事有人帮,情感有人疏,活动有人创。
5、实施帮扶制度。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每学期都会开展“大手拉小手”爱心结队活动,每一名教职工结队帮扶一两名留守儿童。主要是在学习方面进行帮扶;在情感方面主要是交流结帮;在心理活动方面主要是引导教育……做到人人有人帮,人人有关爱。
6、让留守孩子和父母定时联系沟通。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开通“亲情热线”,建立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视频电话联系,及时与家长交换意见,同步教育好“留守儿童”,同时解决了学生长期见不到父母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与父母亲面对面地沟通,述说思念之情。
7、开展“两地书亲子情”的征文活动。各班组织本班“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书信大赛投稿活动,让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和困难告知父母,能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征文活动中将书写真情优秀的学生推送到《陕北娃》发表刊登并表扬。有的直接邮寄到父母亲手中,传递思念之情。
8、加强法律保护。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行为,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9、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把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教师工作,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班主任、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留守孩子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表彰,特别是进步显著的学生要大力表扬,以激励留守孩子奋发向上的精神。
随着时代发展,家庭作为学生平时生活的重要场所,如今已经变成和学校一样重要的教育主体。家校之间需互相配合,实现优势互补,才能高效完成育人任务。对此,家校双方应增强合作意识、提升合作能力、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层次,共同完善合作机制、强化合作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育人成效,推动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作者:榆阳区镇川镇中心小学 姜良龙)
责编:杜鹏飞
编辑: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