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一名理科生,高中读书时,基本上都是为了应试,阅读面相对较窄。就日常考试而言,数学、语文、政治成绩平平,英语成绩中上水平,理化成绩差,尤其是物理,成绩垫底不说,对我来说,那简直就是拦路虎。
1981年高考成绩揭晓后,我便死心塌地地改学了文科。相比之下,文科的数学比理科简单一些,但转科以后,地理和历史就得从头学起。还好,由于压力大,学习用功,重读了两年,便考取了综合类重点院校。
四十年过后,每当回想起1983年的高考成绩,476分的总成绩仍然记忆犹新。相对于大多数考生,数学和英语是我的增分项目,最拉胯的科目是历史,单科成绩仅有64分。
大学毕业以后,分配我到金融机构工作,每天接触的基本上是事务性专业工作。这样,日常学习和所读书籍,基本都与金融专业有关,想补一补历史短板,机会很少。
2004年,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开始编写一本有关安吴青训班历史的史料汇编,并把此作为自己的一大业余爱好。原因在于我的老家就在安吴村,从小就从父辈那里耳闻目染过不少有关青训班的人和事,因此,觉得可亲、可爱、可敬和可行。起初,因为手头占有的资料少而单一,编撰过程中,时常信心不足。随后,下决心搜集相关史料,踩着朝九晚五的点,跑遍就近的档案馆和图书馆,尽可能地借助馆际互借和互联网等便利条件,思路逐渐豁然开朗。随后,一发不可收拾,不但跑遍了当地的资源,而且,还利用上了异地的各种资源。
2006年,所编《熔炉•丰碑—安吴青训班文献集》终于在中共党史出版社顺利出版发行。大功告成以后,我仍不死心,预感到有关安吴青训班的史料肯定没有发掘穷尽,还有潜力可挖,所以,盘算着继续搜集,力图补充和完善这本史料专辑。每逢空闲时间,认真阅读已经搜集到的史料,然后再在整理归类好的资料的字里行间寻找有用线索,借助于图书馆的馆藏工具书、高校的馆际互借以及能够提供异地付费查档便利的有关捷径,想方设法降低查阅成本,索取弥足珍贵的史料和有价值的信息。每当发现一个“新大陆”—以前没有出现过或没有露头的历史文献,兴奋之情就像买彩票中了大奖一样高兴。
经过六七年的积累,《熔炉•丰碑》(修订版)遂于2013年再版面世。由于对查阅民国文献坚定信心,抱定茫茫史海中必有青训班学员的足迹,因此,业余时间便去图书馆史海钩沉。辛勤的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挖掘出了不少有关青训班内容的珍贵史料。
最近几年,通过日积月累和认真筛选,我本人协助泾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以及县有关部门陆续编辑了《安吴青训班职工大队史料汇编》《芳华永恒—安吴青训班妇女连》《安吴青训班史料专辑》等专册,正在协助县政协文史委编写《峨阳城》。
回望曾经走过的路,的确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落寞;有过坚守梦想的执着,也有过失去方向的迷茫。它们或促我成长,或给我慰藉,或让我心生感悟……总之,那一切过往,都已成为美好的回忆。
几十年来的辛勤读书,让我明白了以下几个道理:
首先,要爱读。当我们资料不够或者没有思路的时候,就要找个不会被打扰的地方去阅读。去图书馆或档案馆读书,那就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汗牛充栋,网络信息铺天盖地,令人应接不暇,人们不再有坐拥书城的快感,而是对网络的依赖过分增强,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被信息时代阅读的速率打败,深阅读正在渐渐逝去,而浅阅读成为潮流和趋势。手机阅读不失为一种再便捷不过的途径,充分利用好这一点,会增添阅读的趣味性和非凡的活力。要把读书学习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愉悦。在《论语》开头,孔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学习不如爱好学习,爱好学习不如以学习为乐。爱好读书,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有永续不竭的读书动力,才会持之以恒地坚持读书。
其次,要多读。要想成功,就要多读书,多学习。读书可以知文史经哲,可以提升人的眼界和格局;读书可以锻炼大脑,帮助我们增强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读书可以给人的精神和思想带来更深的启发;读书可以让我们对人生有更多想象,帮我们跳出原有的舒适圈,走向更加美好的天地。书读多了,内心会更加丰盈,也更加有底气。读书要重视线索。在我们阅读的视野中,或明或隐地存在着有用的信息线索。读过一遍,可能发现不了有用线索;读过两遍,仍然可能发现不了有用线索。多读几遍以后,你就可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切实可行的线索。然后,顺藤摸瓜,最终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第三,要会读。读书一定要帮助纠错。阅读过程中,一旦发现书中有错误,切莫碍于情面或者表现出畏难情绪。不管作者是谁,职位高低,出版时间多久,如果确属错误,必须坚持有错必纠的原则。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广泛搜寻佐证,去伪存真,还原历史本来面目。读书要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要运用,只有运用才能体现出学习的作用。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读有所用,读有所获,读书的王道就是学用结合,这样的读书既有激情,又有实效,是人生最好的读书方法。
最后,要爱书。从自己这些年经历来看,除了当代出版物外,自己更多的是关注历史资料,充分利用好旧书网,做好史料抢救工作。对于稀见版本、绝版本和孤本史料,更是不惜金钱,在合理的成本内,利用旧书网或收藏网,把濒临消失的文献资料抢救回来,提供原始资料,供给爱好者研究甄别。历史文献,版本多样,不要怕麻烦,不要怕雷同,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提供读者原汁原味的史料,研究工作才能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作者:姚德强,系县政协特邀文史资料研究员)
责编:王薇
编辑:欧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