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落碎发,玉树临风,衣着简洁,退伍多年,专注、坚定的眼神依然透着一股军人气质。他便是黄龙县界头庙镇界子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卫国。
用“心”凝聚人心
2021年11月,家中新生命刚刚诞生,正在休陪产假的卫国,面对组织安排其驻村工作的通知,没有丝毫犹豫。“组织信任我,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家人起初有些担心,但我耐心沟通后,他们也全力支持我的决定。” 卫国回忆道。就这样,他毅然踏上了界子河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岗位,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奋斗征程。
“卫书记好!”“卫书记早!”“卫书记吃了吗?”“卫书记又去看望谁了?”在界子河村的村头巷尾,村民们热情的问候声此起彼伏。入户走访、询问近况、为民办事,这是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卫国几乎每天必做的功课。“有事找卫书记”,已成为界子河村民的内心选择。
卫国始终把村民的需求放在首位。他利用相关活动载体,积极为村民排忧解难。春节和“七一”期间,他走访慰问离任村干部和老党员,帮助他们完成年度体检、办理公交卡等服务事项。定期走访困难党员、脱贫户等群体,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看到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卫国欣慰地说。他还组织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关爱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
用“情”破解难题
在界子河村,卫国深刻认识到,要想带领村民致富,建强基层党组织是关键。“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是村子发展的核心动力。” 卫国语重心长地说。他依据县委 “123456” 工作思路,围绕 “组织起来,服务群众,富裕群众” 的要求,依托各类活动载体,精心制定党支部发展规划。
在班子建设方面,他积极协助村党支部书记,推动 “两委” 班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 “三会一课” 制度,成功挖掘后备干部 2 名,转正预备党员 2 名,发展积极分子 2 名。“只有班子强了,才能更好地引领村子发展。” 卫国坚定地说。在思想建设上,他带头组织党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重要会议精神,鼓励党员自我提升。
在党员管理方面,他创新开展 “三诺双为” 活动,严格落实党员管理制度,为无职党员合理设岗定责。同时,他协助支部强化作风纪律建设,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完成诸多整改任务,切实做到 “民呼我为、接诉即办”,服务事项达 23 件。
用“智”引领乡亲
为实现强村富民的目标,卫国和村 “两委” 班子成员深入调研,根据乡村振兴 “3456” 帮扶工作机制,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他积极对接帮扶单位,组织开展党员与脱贫户结对帮扶活动,安置脱贫户到村级公益岗,确保脱贫户无返贫风险。“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位村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卫国眼神坚定地说。
在产业发展上,他们瞄准 “川道种养,林果上山” 的方向,采用 “村集体 + 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川道村组建成 200 头以上标准化肉牛养殖场 1 个,带动 5 户散户养殖,存栏肉牛 330 余头;塬上村组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建成百亩矮化苹果示范园 1 个,带动种植 1000 余亩,苹果年产值达 600 余万元。为提升村民种植养殖技术,他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针对恶劣天气开展预防培训并购买产业保险。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他积极协调实施多个项目,硬化绿化巷道、新建水源地、改造自来水管道,解决了村民生活、出行、用水的难题。
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是卫国工作的重点。他协助村 “两委” 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让村民参与到村子的治理中来,大家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都提高了。” 卫国介绍道。他还拓展五级联动工作机制,推进 “网格化” 管理,将全村划分为 4 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员,负责治安、卫生、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他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加强法治宣传,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引导村民树立生态理念,弘扬传统美德,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尽管在界子河村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卫国也清醒地认识到村子面临的挑战,如青年人才回流难、产业项目资源少、人员就业难等。“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在镇党委政府和派出单位的支持下,努力探索创新,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谋出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卫国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供稿:黄龙县界头庙镇)
责编:马俊理
编辑:欧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