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对书的爱,是骨子里的,是敬畏,是谦逊,他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前段时间因老家房子装修,父亲就住在我家里,望着书柜里珍藏的满满的书籍,父亲高兴地说:这下我就实现了读书自由,可以一饱眼福了。从他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他对读书的真挚与渴望。对于八十八岁高龄的他来说,读书不仅是他的爱好,更是他晚年生活的寄托。前一阵高兴地说他读完了白描老师的《笔架山上的丹阳(五卷本)》,并写了读后感。
记得有一年冬天,隐约是父亲八十岁那年,他来县城的图书馆借阅,因为道路结冰车在路上耽搁多时,等赶到县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已经下班。书没借成,他便打电话给我,我在楼下等了许久,远远看见那个熟悉蹒跚的身影,不免心中一股酸楚,看着他冻红的耳朵我心疼地说:下次来提前给我打电话,年龄大了不要逞强,父亲答应着并随我回到家里。
父亲是县图书馆的老读者了,每次来县城图书馆是他必去之地,他的这种学习精神也潜移默化影响着我。如今,年近九旬的他依然在书的海洋里畅游,享受着书籍带给他精神上的富足。因读书,使他在对人事和处理问题上有了自己独到的做法和见解,对书的热爱,贯穿了父亲的一生,我每次回家都看见他枕旁放着正读的书,可以说是书为他战胜生活中的不如意提供了深刻的动力和源泉。
年轻时的父亲是一个爱读书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奈命运多舛,五八年“大跃进”“食堂化”的兴起,改变了他的命运,因家里没男劳力干活去食堂打饭人家不给,一家人整天吃不上饭,饿肚子是常事。父亲因担心他的祖母、母亲、妹妹挨饿,和母亲双双离开工作岗位回到农村。环境的改变,生活上的落差,并没有让他停止读书,他常说: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能让人更豁达。
父亲是个细致的人,就算已近九十高龄生活仍然规划有序,家里的书摆放得整整齐齐,他经常用一条干净的干毛巾小心翼翼地擦去落在书上的灰尘,这是他一生的习惯,也是他对知识的敬意及他在农村生活的体面。
2014年夏我带他去北京,飞机上他书不离手,或许是想把剩下的看完,抑或他缓解自己与此景的格格不入。在故宫游览时,御花园养性斋前遇见一株开得正好的凌霄花,父亲便指着花道“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咏凌霄花》,全诗十六句,父亲背得流畅且铿锵有力,他说这首诗他上学时就读过,他回忆起他考泾干中学的情景,说村上和他一起考的共有七个同学,只有他一人考上。父亲沉浸在回忆里的激动和兴奋,渐渐在凌霄花的藤蔓下弥漫开来,似乎所有的美好,都纷纷飘落在当年那个志得意满的青年肩头。
游览完故宫,他说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去北京的图书馆看看。第二天我领父亲去了位于北京朝阳区的首都图书馆,当我们走进这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时,父亲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自言自语地说能在首都图书馆看书,这辈子没遗憾了。对于一个年轻时优秀且饱读诗书的人,在农村生活一辈子他的遗憾是无人能体会的,北京也是他曾经向往的地方,儿时的他无数次幻想过会在这样的图书馆里学习和阅读,可几十年的农村生活已经磨平了他的意志和骄傲。此时我理解了父亲爱读书的缘由,若没有书的陪伴,他这一辈子可能会索然无味,至今书本都能让他像个孩子一样痴迷。
时至今日,我仍能记起当时的场景,那天我和父亲在首都图书馆里待了很久。临走,看着父亲依依不舍,我承诺会再带他过来,可父亲却说有的事情只需要经历一次就好。
这些年我也没有停止过读书,越来越体会到父亲说的话,读书不仅可以让你的灵魂得到自由,更可以让你对一切释然,好的或是坏的。(作者: 姚文书 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泾阳县文史资料特邀撰稿人)
责编:王薇
编辑:欧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