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初八,人们已陆续返回工作岗位。俗话说,“不出十五都是年”,同事分享假期出游见闻,年味还在办公室弥漫;下班和家人围坐,聊聊春节档的电影,聊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还未散去的年味里,生活与工作已悄然衔接,我们带着对家的眷恋、带着新年的活力与温暖重新启程,奔赴新一年的理想与日常。
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子,廿五做豆腐……春节前的生活节奏,主打一个忙,忙着回家、忙着采购、忙着清扫……
洒扫庭除迎新春。在年前进行大扫除,是传统中的扫尘,是中国民间在迎接新年时的重要习俗之一。每到春节前,人们都会仔仔细细整理生活及工作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等。扫尘习俗,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祈求新的一年里能够清净吉祥。
置办年货待亲人。在古代,年货不仅仅是食品,还包括祭祀用品、爆竹等,用于驱邪避灾、祈福迎祥。随着时代的推移,年货的种类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汉代的保健酒、五辛盘到唐代的飞帖、春联,再到宋代的腊药、锦装等。到了今天,购物变得非常方便,大年初一超市也会开门营业,似乎没必要专门置办年货了,但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在春节前置办充足的年货,吃的、用的、拜年带的,都会提前准备充分。所以春节前的街道总是人挤人,浓浓的年味也在这熙熙攘攘中升腾。
添置新衣庆新喜。过年穿新衣在古代主要为了驱邪避灾,表示迎新纳福的美好愿望,以及对新一年新气象、新开始的期待。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驱邪避灾等迷信活动已不再关注,但新年添新衣的风俗却保留了下来。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在过年的时候,哪怕不给自己添新衣服,也一定会给父母、长辈、子女、晚辈们添置新衣,浓浓的亲情、浓浓的关爱、浓浓的祝福都在这一件件的新衣服里。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但不论形式怎么变化,浓浓的年味和亲情总是充满在拜年的祝福里。
亲情的升温。在这个个人社交圈子越来越成为主流的今天,在这个走南闯北越来越流行的社会状态里,亲人们在一起的日子越来越少,有的甚至一年到头都见不上面,亲戚之间的陌生感越来越重。春节创造了亲友团聚的契机,在拜年走动时,让长辈看看晚辈的成长,让小辈重温一下家庭的构成及传统,在拜年中,亲情和人情味也得以更好地在人们之间流淌。
身心的放松。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精神之弦一直绷得很紧,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难真正放松下来。而春节拜年,见的大多数是血脉相连的亲人,这些亲人往往与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大家围坐一起,无需过多的寒暄客套,可以畅所欲言,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聊聊工作得失、聊聊家长里短,让人真正放松下来,卸下一切“伪装”,展现真正的自我。
信息的共享。春节拜年,远不止是简单的礼节性问候,更是一场热闹非凡的信息共享盛宴。平时天各一方的亲朋好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工作生活环境,接触的人和事也各不相同。拜年时,大家分享着邻里间的新鲜事儿、异地的风土人情、独特的习俗、别样的美食,讲讲生活片段、工作经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哪怕一个漫不经心的故事,一条不起眼的信息,一个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叙述,都可能让其他人受用不已。
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在热闹喜庆的文化活动中,乡村更加美丽,乡风更加文明,乡愁也更加浓郁。
乡情的延续。远亲不如近邻,是对过去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的岁月,农村许多活是一家一户无法完成的,必须靠乡亲们齐心协力才行。比如,积麦秸、点瓜、盖房等等,人们在互助帮扶的共同劳动中积淀了深厚的感情、积累了浓郁的乡愁。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这些劳动场景已成为历史符号,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以前亲密了。而社火、锣鼓、秦腔、“村晚”、广场舞等春节文化活动却需要乡亲们的齐心协力、默契配合、彼此信任。在这种信任与合作中,农村人与人的感情被拉近、乡愁也从心底悄悄地滋生并不断蔓延。
美丽的升级。开展文化活动,有合适的场地是必要条件。因此各家各户都会把自家门前收拾得干干净净,有些村子还会借机对村上的亮化、美化等进行一次集中改造,完成一次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晋档。在过年期间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中,村民登台展示才艺,歌声、笑声回荡在乡村上空,为宁静的乡村增添了生机。民间传统技艺如剪纸、编织等,通过民俗展览、手工艺教学等文化活动得以传承和发扬,使乡村的文化脉络得以延续。
文明的传递。过年期间,各地都会举办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人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文明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有的村在春节期间,对一年来涌现出的“好媳妇”“好公婆”“致富带头人”“星级文明户”等先进进行表彰,奖品虽不贵重,意义却很重大,优秀的道德风尚会潜移默化地融入人心。
年味,是对过去一年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拨动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弦,历久弥新,永恒不变……让我们带着这浓浓的年味,奔赴新的征程,迎接新一年的美好。(供稿:合阳县委宣传部 卫轩)
责编:卓西玲
编辑: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