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12月被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确定为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汉台区七里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的重要作用,在“活动载体融合、区域资源融合、基层治理融合”上多点发力,在推进“建强阵地、打通末梢、拓展功能、形成品牌”上持续探索,切实将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积极为上级立法提供“第一手资料”。
活动载体融合,畅通征询“快车道”
阵地先行抓规范落实。推进代表联络站与立法联系点融合建设,实施中心联络站改造提升,以方便群众参与将站点设置在街道办事处一楼显眼位置处,制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细则》、《信息采集点工作规则》、《意见建议征询办法》等7项制度并上墙,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流程,使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健全网络提工作质效。成立以人大街道工委主任为组长的立法联系点工作领导机构,落实“两联系”机制,由6名人大街道工委委员分组包抓联系信息采集点和信息采集员,推进工作任务落实。建立“1+8+N”工作网络,充分考量行业专业、位置区域等因素,在辖区法庭、律师服务所、社工站,部分学校、村(社区)以及人大代表村(居)联络站建立8个信息采集点,吸纳具有法律专长的进站市、区人大代表,街道居民议事代表,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89名人员为信息采集员,拓展群众参与立法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搭建载体促渠道畅通。高站位搭建社会各界全面参与立法建议的工作平台,拓宽“线上”“线下”征集板块,畅通征询和反馈渠道途径。线上,全面发挥“两微一端”媒介作用,借力“汉台七里”公众号、微信群等发布立法征求意见信息。线下,将“代表接待日”、代表联络站活动与立法联系点工作任务一体化推进,灵活运用“调研视察+工作评议、普法宣传+专题活动、座谈+走访”的“三个途径”,先后围绕《陕西省街道人大工作条例(草案)》、《汉中市农村供水用水条例(草案)》等法律法规整理汇总提出意见建议29条,及时传递基层声音。
区域资源融合,架起民意“连心桥”
加强业务融合,凝聚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七里街道城乡融合发展、覆盖业务面宽的特点,将立法联系点工作推进与“汉家基·幸福园”党建品牌打造、“五排三化”、便民服务、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共管物业”改革等各项重点任务紧密结合,在日常业务开展中广泛收集民意,为立法注入“源头活水”。
整合人才资源,提升专业水平。延伸工作触角,充分发挥不同行业领域人才优势,整合“一村一法律顾问”、“双报到双服务”、“社区合伙人”、“物业监督员”等资源,建立立法建议咨询人才库,做好条款内容解读、立法思路剖析,切实把群众“只言片语”的法律需求,变成“法言法语”的立法建议,提高专业性和准确性。
深化内外联动,发挥叠加效应。区域内,以辖区5个村(居)联络站、2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73个一级网格、1373个二级网格等为依托,大力宣传和推进立法联系点工作,营造民主法治氛围。区域外,积极同区级行业部门、相邻镇街、村社区以及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沟通对接,建立资源共享、联合协作机制,加强纵向联系、横向协同,有效扩展信息采集空间布局。
基层治理融合,打造法治“新窗口”
突出普法“有力”。建立立法联系点和信息采集点常态化普法宣传体系,与平安法治办、派出所协同联动,通过“百姓议事堂”、“院坝会”、法治大讲堂等多种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35次,拓展集立法征询、立法解读与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法律宣传于一体的多元功能,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实现立法意见征求与普法宣传的良性互动。
突出治理“有为”。用活基层立法联系点,组织立法联络员和信息采集员在“下沉”征询意见过程中提供法律服务,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积极化解物业服务、小区治理等常见的矛盾问题,适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使立法联系点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支点”。
突出创新“有效”。以“网格化+人大代表履职”智慧管理平台为牵引,拓展基层立法联系点场景建设,通过“汉治通”APP随手拍,健全完善群众意见建议“征集、研判、交办、反馈”闭环落实机制,推动立法直接反映和体现民情、民意、民智、民心。
下一步,汉台区七里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将按照“强基础、立标杆、树品牌”的思路,立足打造“联系群众的桥梁、宣传法治的阵地、立法工作的窗口”目标,深化“探索+创新+实践”,奋力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基层声音”直通立法机关,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供稿:汉台区七里街道)
责编:董琪昌
编辑:欧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