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荣耀头条 喜报!喜河镇4人入选石泉县2024年第二期 “石泉好人”

喜报!喜河镇4人入选石泉县2024年第二期 “石泉好人”

为大力实施孝义善举培育工程,持续推进崇德向上美好石泉建设深入人心、见行见效,2月11日,石泉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联合县教体局、县妇联举行了石泉县2024年第二期“石泉好人”暨新时代好少年发布仪式。喜河镇邮局邮递员刘元高获评“敬业奉献好人”,喜河镇档山村五组村民张孝财、中心村三组村民谢从学获评“孝老爱亲好人”,喜河镇城镇社区居民黄世国获评“助人为乐好人”,弘扬凡人善举,传播社会正能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事迹吧!

IMG_256

IMG_256

敬业奉献好人–刘元高

刘元高,男,生于1969年7月。二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奔走在辖区汉江两岸148平方公里的山水之间,及时将一份份报刊、邮件、包裹,准确地送到了群众手中,他用行动谱写了一曲美丽的绿色信使之歌。

刘元高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这辈子也坚守服务在农村。”上完中学的他回到本村当起了民办教师,并自学取得了大专学历,可是却数次失去了转为公办教师的机会。到了2000年以后,乡村小学撤点,民办教师开始清退,自己也将面临走人,但他并没有气馁,听说喜河邮政支局要招聘乡邮员,他就去积极主动应聘。“当乡邮员照样可以给乡亲服务!”从此他凭着对邮政事业的赤诚和热爱,全身心投入到了喜河邮路报刊发行和邮件投递工作。

数十年来,山高、路险、风雪已经成了刘元高在乡邮一线的“标配”,为了身上的绿衣使命,他从没延误过一期邮班,从未丢失过一个邮件,守着这份初心,刘元高架起了一座山区百姓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把“乡邮路”变成“便民路”。

孝老爱亲好人–张孝财

IMG_258

张孝财,男,出生于1977年10月,现住档山村五组。他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勇于和命运作抗争;他自强不息、脚踏实地,走出残疾人脱贫致富之路;他坚守孝义、侍奉榻前,谱写孝义两全人生“赞歌”。为了养家糊口,张孝财常年在外四处奔波,过着浮萍一般居无定所的打工生活。

2015年,时年38岁的张孝财在甘肃天水的一处矿山勤勤恳恳做工,虽然挣的是辛苦钱但是日子过得充实有奔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6月10日发生的一场煤矿事故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由于煤矿塌方,他被砸断了双腿落得一级残疾,虽然保住了命,但是下身严重瘫痪,跌入了人生的低谷,全家的收入也没了着落,张孝财身心备受煎熬。想到自己由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变成了负担,张孝财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但是顾念着孩子和家里的老母亲,他最终没有向命运低头。

凭借顽强的意志,张孝财积极配合医院做康复训练,学会了熟练使用轮椅,从骨子里迸发出来的那种逆境中求生的劳动人民的精神,化作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他,一心想要“站”起来,撑起这个家。虽然命运多舛,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等着别人来救助,而是靠着坚强的毅力一点一点与命运抗争,和自己和解,在实现生活自理的同时,他努力学习养殖技术,自强不息发展养鸡事业,从十几只到上百只,张孝财的养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还发展了一些玉米、红薯等种植产业,奔向增收致富之路。现在的张孝财不仅能够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还成了因脑梗瘫痪在床的老母亲的依靠,他支撑着自己残疾的身躯,坚持每天给耄耋之年的母亲翻身擦背、端汤送水、喂饭喂药、洗脸洗脚,在别人看来很容易的事情,对于行动不便的他来说,却要花费更多的心力去完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始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年迈的母亲,张孝财说:“面对生活的磨难,我心中也有过苦痛。但是母亲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不容易,现在她年事已高,还瘫痪在床,我作为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是天经地义的。”

“残缺不能选择,人生自己把握,笑对命途坎坷,初心照亮生活。”这是身残志坚的张孝财的人生座右铭,他以顽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迸发出生命的光和热,用坚若磐石的初心书写了一曲孝义赞歌。

孝老爱亲好人–谢从学

IMG_261

谢从学,男,出生于1965年12月,家住中心村三组。他身残志坚,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凭借一腔敢拼敢闯的精气神努力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几十年如一日赡养年迈母亲不离不弃,用坚韧、真诚、善良谱写着孝义的赞歌,书写着一篇感人至深、自强不息的动人故事。

谢从学幼年时患有脑膜炎,由于没有及时得到系统的治疗从而埋下了后遗症。21岁时,他又在医院检查出股骨头坏死,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后导致肢体三级残疾,此外,常年的劳作让他还患有腰间盘突出的毛病,常年药不离手。身体遭受的磨难并没有让他萎靡不振,从懂事起,他就同命运作斗争,练就了非同寻常的顽强意志和坚韧品格。

“我虽然有残疾,但我也有手有脚,别人能做的事,我只会比他们做得更好。”这句话成为了谢从学的口头禅。他熟练掌握了各种生活技能,生活完全实现自理。2009年,他与妻子王照美结为连理,一家人过着平凡朴实的生活。

十几年前,谢从学的母亲突然出现了视线模糊、看不清东西的症状,经医生诊断是白内障,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有限,虽然治疗了几次,最后母亲的双眼还是彻底失明了。失明的母亲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谢从学就和妻子一道伺候她穿衣、梳头、洗脸、喂饭、喂药、如厕。吃饭时,由于母亲看不见,弄不清桌子上饭菜摆放的位置,谢从学就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喂给她,老人上了年纪,肠胃和牙口都不好,他就和妻子就尽量做一些清淡软烂易消化的饭菜,让老人吃饱吃好。每次出门干农活的时候,总会时不时回家几次看看母亲是否摔着了,是否饿了、渴了,这一天里里外外忙下来,经常累的腰酸背痛,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个人的辛苦,而产生放弃的念头,也从未埋怨过。

“面对生活的困难,我心中也有过苦痛。但是母亲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不容易,现在她年事已高,而我作为一个儿子,家中的主心骨、顶梁柱,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是天经地义的。”谢从学说。多年来,他始终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至诚至孝、真诚待人,并恪守“事父母能竭尽其力”的家风家训,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年迈的母亲。

谢从学深知脱贫不能等、靠、要,要想过上幸福日子,必须要有埋头苦干、出汗出力的勇气和毅力。他之前种植过一些果树、花卉,从2020年开始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为提高养殖和防疫技术,谢从学经常向有经验的人学习、请教,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边实践、边摸索,总结出一套养猪的独家本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凭着一股肯吃苦的干劲儿和夫妻两人勤劳的双手,不仅壮大了养殖产业规模,还有了一笔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去年养猪规模达100头,毛收入十来万元。

如今,年过半百的谢从学脸上刻下了岁月深深浅浅的痕迹,但内心却始终如阳光般温暖和煦。他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个身体患有残疾的人,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愿意用一颗纯朴的心,孝敬年迈母亲,帮助乡亲邻里,始终向阳生长。

助人为乐好人–黄世国

IMG_264

黄世国,男,出生于1976年6月,家住喜河镇城镇社区。从事美发工作二十多年来,凭借一双巧手,一把剪刀,为无数人的平淡生活带来了清爽和明朗。他是一个普通的理发店老板,更是一个“不普通”的“热心肠”好人。

来自喜河镇福星村的黄世国,在成为城镇社区“老黄发匠”理发店老板前,一直在西安从事美发工作,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的生活节奏,出于照顾家庭的需求和服务乡亲的愿望,他于2021年底回到了家乡开起了一间小小的理发店。

自开店以来,黄世国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年人,他深知周边很多老人因为年纪大、腿脚不方便,出门理发并不容易,于是他用手艺和手中的剪刀作为积极投身公益,回报社会的“工具”,不仅免费为高龄老人剪发,还携带着专业理发工具主动上门为需要的孤寡老人义剪上百次,用小善传递大爱。他还定下了一套“规矩”: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理发,60岁以上的老人和学生理发优惠5元。

2022年的一个下午,一位长途跋涉了老远路程的老人佝偻着腰,颤颤巍巍的敲开了理发店的门。黄世国见老人累的累的上气不接下气,连忙把老人迎进来坐下,给老人倒了一杯水。一询问得知,年过九旬的老爷子为了给镇上的人送采集的中药特地跑了一遭,近二十公里地,一步一步走上来的。黄世国深受感动,不仅给老爷子免去了理发的费用,还特地塞给了他20元钱,让他在天黑前坐车回家。像这样乐于助人的“小事”,黄世国早已做得习以为常。

除了为老年人义剪,黄世国还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例如到喜河镇中心小学开展义剪服务,一边亲切地询问着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发型,一边运用娴熟的理发技术,细心地为每一位学生修剪好头发。这3年里,他始终如一,身体力行用微薄的力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黄世国表示:“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今后我还是会将一如既往把理发店管理好、经营好,竭尽所能为喜河镇的父老乡亲服务。”最朴实的话语,最真心的行动,却传递着最真挚的温暖。

一个平凡善举,让“普通人”变得“不普通”。他用行动发挥着光和热,用一点一滴的“小善”汇聚起向善力量,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身边的榜样。(供稿:石泉县喜河镇)

责编:王薇

编辑:欧晓静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荣耀陕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荣耀陕西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荣耀陕西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29-87551060

邮箱: rongyaosx@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