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崇祯十六年(1643)《白云山重建庙记》、清宣统二年(1910)《重修三清殿碑记》及三清殿的建筑特征分析,宋代时白云山就已有三清殿等道教建筑。
明代,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帝位之后,特加封真武帝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派专使赴武当山祭祀真武大帝,命道士纂修《道藏》,宣扬真武大帝是明王朝的保护神。此后,明朝历代皇帝均奉行朱棣时形成祭祀真武大帝制度。在皇室的倡导下,全国各地纷纷建真武庙,敬奉真武大帝。一些道士则云游四方,传播道教,募建道观,教化百姓。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终南山道人李玉风辗转来到境内。当时瘟疫流行,百姓整户整村死亡,人人自危,朝不保夕。李玉风广施方药,妙手回春,很快扑灭了瘟疫。百姓感激不尽,遂尊其为真人神仙。李玉风精湛的医术和神奇的道法,也折服了州府各级官员。道教从此成为境内人虔诚信奉的主要宗教。当李玉风欲在嵯峨岭(又称对龙岭,即今白云山)建道观时,官府鼎力支持,民众全力相助。白云山地主牛登第(原河北省任邱县县丞)慷慨献地三百余垧,佳县及榆林、延安、山西、内蒙等地的信士踊跃捐资出力,只用两三年时间便使这项宏大工程初具规模。
传说修建白云山道观时,常有白云飘浮上空,笼罩全山,李玉风感而灵之(道家以白云为帝乡仙境),遂将嵯峨岭改为白云山,庙观名为白云观。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榆林总兵张臣又通过其表兄叶忠(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御马监太监)的关系,将白云山建观始末面奏神宗。朱翊钧特降恩旨,并在全国仅有的七部完整道藏中御赐一部给葭州白云观。从此,白云观遂成为受皇家恩赐的上品宫观,“白云胜境”、“关西名胜”从此名扬四方,“永镇西北”。
白云山庙会由来已久。相传三月三日为真武祖师生日。四月八日为祖师修炼成仙之日,九月九日为祖师飞升天界之日。由此,将每年这三个日期定为白云山三次庙会期,成为道士集中活动的日子。三次庙会尤以四月为盛,陕西、山西、内蒙、甘肃、宁夏、河南等省的各族群众来朝山、游览和贸易;青海、西藏、黑龙江等地的道徒也来云游进香,与白云观道士切磋教义,交流心传;有许多学者和专家来山上鉴宝采艺,发掘道教文化;乡民以地域自发组织起来,加入所属山会。新中国成立前,每年朝山人数约万人,敬神祈福之余,亦购买一些心爱之物,因而古庙会又有物资交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古庙会逐步被物资交流会取代。1964年,县政府依据上级指示,张贴布告,将白云山古庙会改为白云山物资交流大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物资交流也中辍。1984年以后,每年会期,县上成立白云山物资交流大会筹备委员会,由县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人员和公安局、财贸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负责物资交流会具体事宜。物资交流会从农历4月1日开始,9日结束,交流项目有:牲畜家禽、土特产品、农用机械、五金交电、日用杂货、丝绸织品、针织刺绣、手工地毯、毛纺织品、烟酒、文具、粉条、红枣、棉花、药材、家具、瓷器、铜器、工艺品、粮食、油料、风味小吃等。会期,还有戏剧、电影、杂技助兴。
1984年,大会筹备委员会向陕西、山西、内蒙等九省区发出《佳县白云山物资交流大会广告》,客商、游人纷至沓来,达30多万人次,山上营业商户1293家,成交总额280多万元。1985~2004年,客商和游人年年保持在30万人次以上,营业户1000多家,每年成交总额260多万元。
旧时,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一日举办羊道会,邀请官吏乡绅、社会名流、墨客骚人,在白云山魁星阁填词赋诗毕,品尝羊道汤。1985年7月21日,因“文化大革命”停办多年的羊道会恢复,陕西省文化厅、北京皇城装饰艺术服务部、榆林地区及各县戏剧创作人员和佳县有关部门负责人200多人参加,会上各方人士献诗30多首。
1997年开始,白云山管理局依托名胜古迹资源,充分利用白云山一年几次大型庙会和五一、十一黄金周,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节,弘扬了道教文化,带动了白云山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佳县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字来源:佳县史志办)
责编:王薇
编辑: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