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能参加这个读书分享会,我既感到荣幸,又有些忐忑。书读得少自然怕不知所云,想说得多又怕贻笑大方。在越是看重的事面前说个一二三,越会让人气短心慌。古人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书就是我特别看重的一件事。一路走来,就像当年爷爷攥着烟袋锅讲的故事,每次出行前母亲的叮咛一样,读书给我补充了太多的人生营养,让在路上的我不得夜盲症和软骨病,也不至于迷失方向或者浑浑噩噩。
首先得感念给我力量的那些书。有一本书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是绕不开的,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说到这本书,我想先讲一段往事。1989年我在泾干中学读高二,当时的我穷困瘦弱自卑胆小,但又困惑纠结于对这一切的不甘心。有一天我收到已经上大学的姐姐写的一封信。在那三页信纸上,和她字迹一样漂亮有力的是文笔和内容。那字里行间都讲述着一个在苦难中的人,应该如何用理想用奋斗用自尊去面对生活。这些文字震撼到了当时坐在宿舍通铺上的我,感觉像有一道光从那破旧的窗上照了进来,有一团火开始在我的血液里燃烧了起来。从那时起,那道光那团火在我心底一直就没有熄灭过,直到今天。
几年后在我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时,突然发现这封信里的内容,是姐姐摘抄了孙少平写给妹妹兰香那封信的内容。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一边把那一页的书角折起来,一边在心里感叹:谢谢把苦难撕了个豁口给我们看的路遥,谢谢姐姐借路遥的文字鼓舞了如孙少平一样,曾徘徊在高中时的我。
和《平凡的世界》里的人们一起共悲喜,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回了。每次重读双水村那一家人拼命般的奋斗之路,我都会重新打量审视自己的生活和脚下这片土地。我们家兄妹4人又何尝不像孙家的兄妹们。在一样的时代变革洪流中,我们一样地走过贫穷艰难,一样的怀揣自尊倔强,一样的还是平凡善良。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身影和足迹的人,一定不止我一个。路遥不是夸夸其谈的人生导师,他是苦难中豁出命跌绊着的先行者。他把对苦难的思考像骄阳下的玉米秆一样,一根一根戳在读者面前。我们眼睁睁看着他们就像这片土地上的爱和恨,有的在死去,有的在生长,有的在迎风歌唱。那庄稼和泥土的气息我们这一代人是熟悉的,所以我们感同身受;那拼死拼活的日子我们这一代人是走过的,所以心力交瘁,但依然仰望着头顶上的那片星空。
给了我力量的书,还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余秀华的《月光落在左手上》。命运把史铁生按在了轮椅上,他在“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日子里,像一棵长在悬崖边的大树,干硬的树根大多裸露在空中,但是它依然向死而生,枝叶静美;小时候患上脑瘫的余秀华,在她乡村小路上摇摇晃晃的身影中,在惨淡无助的日子里,一只颤抖的手按住另一只颤抖的手,歪歪斜斜地写下一行行对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歌唱,细腻沉挚而又浓烈。村外的庄稼收了一茬又一茬,她的诗集出了一本又一本。多少年我基本上已经不太看现代诗歌了,但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她作品的出现。史铁生和余秀华都是身体残疾的普通人,他们又是把自己的心交付给文字和苍穹的人。在泥土里生活,在云里吟唱,他们用文字拉扯出带着血丝沉重的故事,这故事里又饱含着尘埃中的坚韧和向往。他们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个可以被生活打败的理由。我要向他们致敬。
还得感念让我认知远离浅陋的那些书,这里要说的是余秋雨的作品。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散文集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悠长壮美下的鲜活真切和满身伤痕。而他的《中国文化必修课》则打开了了解文化的大门,帮我找到了探寻中国文化的密径。
什么是文化?他给出了学术界最短的定义:文化是人们已经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在四大文明中最长寿,延续到今天?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也试着把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大家:一是地大人多。足够大的空间和众多的人口,让我们民族的生存延续和文化传承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和繁衍基础。二是从不远征。这避免了战争带来的人口消耗和文化支离破碎。三是追求统一。以统一文字为纽带的中华大一统国家观念降低了分裂风险。四是严于秩序。从周礼秦法开始,家国同构的社会基本框架使国人融入血液中的认知里都意识到,不管是旧秩序还是新秩序,但都不会是无秩序。五是简化思维。始于《易经》《道德经》和《论语》,中国人的文化一直不追求繁复冗长和复杂论证,简单实用方便了传承。六是淡化竞争。在追求德和仁的氛围里,竞争的必要性一直没有被强化。七是防范极端。中庸之道的推崇和提倡让我们减少了极端化带来的偏执和残酷。八是实行科举,这一制度不但延续了人才的培养推荐,更为儒家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稳固的社会公众参与平台。他也不回避地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不足,即“较少公共意识、较少实证思维,较多装扮习惯、较多前辈迷思”。
他的书里没有简单地用勤劳勇敢智慧等空泛的标签。在对我们5000年历史层层解构之后,他让中国文化伟大长寿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使站在百年之变路口回首的我们豁然开朗。原来我们几千年一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原来我们在这个星球上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当下我们要坚持的文化自信,自然就是基于这种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思辨论证基础之上,对中国文化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坦然接纳和传承定力。
《中国文化必修课》我是买网课听了几遍。后来这门课成书出版后,我便第一时间买了一本,就放在案头,以表达对作者的敬意。
还要感念让我增添创作激情的书,这里要提到的是陈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主角》。一个山村里的放羊女娃,进了县剧团,从当烧火丫头开始,走上了学艺表演成名的戏剧生涯。同样她走向事业辉煌的路上,所遭受的各种苦难煎熬也都接踵而来,并且形影不离。和她舞台上演绎的李慧娘和白蛇一样,她靠自己的善良美丽隐忍和倔强,咬着牙落着泪,像一朵盛开的鲜花一样,一次一次绽放在舞台之上,观众眼前,三秦大地。
忆秦娥在困苦里绚烂着的命运让我落泪唏嘘,心意难平,于是为她创作了一首歌曲,叫《等一朵花盛开》。经历了很多周折后这首歌已经录制完成了。随后听说张艺谋导演拍他的第1部电视连续剧,就是这部《主角》。于是我咬咬牙便把这首歌曲的歌词和音频给了陈彦和剧组。这算是毛遂自荐吧,想着看他们能不能用在电视剧里。其实对这个结果,我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自己水平有限。但是我还是这样做了,算是献给那个用飞蛾扑火般勇气,去凤凰涅槃的忆秦娥。即便这朵鲜花将来不能盛开在荧屏之上,也一定会盛开在我的艺术生命之中。诗书岁月长,幽琴闻时光。对读书的人来说,看着无用但又心心念念的想法总是不少,那就先了却一个是一个。
同样给我启迪,让我受益的书还有很多,如让人深刻的《鲁迅文集》和陈忠实《白鹿原》;有让人安静的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和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他们一个个宛如长夜里远方的那片灯火,璀璨并温暖着。我知道,那是自己要去的地方,那是可以让心安放的地方。
最后我分享一下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谁没有烦恼,谁又不想摆脱羁绊,一身轻松。为了今后能生活得更通透安心一点,哪怕即便是为了生活中少一些烦恼,也该让我们从刷抖音中挤出些许时间,来读几本书吧!(作者: 王勇军、男、1972年出生,社树村人。业余多好散文诗歌和歌曲创作。多篇散文诗歌发表于《延河》和省内报刊等。创作部分歌曲获得全国和省内多个奖项。)
责编:王薇
编辑:欧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