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灭读书灯 一身都是月》
作者 王建华
夜深了,月光泻在暗幽幽的竹林,又滴落在瓦片上,顺着屋檐流到台阶上。没有倦意,但毕竟夜已深沉。我熄了灯,合上书本,让历史和战争、文化和经济、美学和哲学在我面前睡去。然而辗转难眠,又打开灯,于是,历史和战争、文化和经济、美学和哲学又在我眼前醒来。
假若有人看着这扇小窗,定会讶异于它的明明灭灭。
这吹不灭的读书灯呵。想必许多读书之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方斗室,一盏灯火,一本书卷,一份宁静,一种从容——多美的时光。都说读书使人痴迷,却不知手不释卷的背影也让夜色着迷。田里的虫蛙兴奋地鼓噪鸣叫着,仿佛在为夜读的身影加油助威;窗外竹影摇晃,那是山风调皮,总想偷偷溜进屋里替人翻书;月出东山,皎洁如玉,怎奈它把银色面纱摘了又戴,戴了又摘,屋里的人却丝毫不向外张望一眼……
作家桂苓说: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这大概会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美妙的读书意境。不知道什么时候,虫蛙叫得累了,山风玩得疲了,屋里的灯终于熄了。沉浸在书本里的人抬起头,才发现窗外已是一片银白,皓月撩起一片轻纱,轻轻披在他的身上。这样的夜晚,一身清辉,注定成为读书人的最美长袍,在夜色中随风摇曳。
读书之人,多喜欢夜读,写作之人,也多喜欢夜里下笔。个中缘由,定是爱慕那份静谧。想来敏捷的思维,只有在万籁俱寂中才会如千军万马般汹涌奔流吧。不然,何来陆游的“挑灯夜读书,油涸意未已”?何来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何来三毛的“习惯夜深人静时泡一杯好茶、点一支淡烟、捧本书、亮盏灯,与书中人物花草秉烛夜游而去”?
既然千百年的风风雨雨,都吹不灭这盏读书灯,那就让它亮着吧。有人熄灯,也总会有人点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就在一个个清风朗月的夜里绵延接续、璀璨发光。
忽记起上初中那时,停电是家常便饭,我们每晚都带着蜡烛去上自习。春天还好,要是冬天,凛冽的风从空洞的窗户直灌进来,把烛火吹得东倒西歪,把一屋热量裹卷而去。怎么办?老师找来半透明的胶纸把窗户蒙上,这样既防风又不遮挡光线。夜幕降临,我们就点上蜡烛继续学习。而那些被摇曳的烛火照亮的教室,就成了整个小镇最亮堂的地方。那些日子,我们映着点点烛火读书写字,又裹着星辉、踏着月影走回家去,从未感到疲倦。现在回想起来,读书的滋味,或许正是从那些忽明忽暗的时光里催生发酵出来,使人心驰神往、甘之若饴。
如今,既不缺山月,也不缺风雨;既不缺光亮,也不缺书本。那就读书吧,不管你是长者还是孩童,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患病,在文明面前,只有丰富的精彩,没有干瘪的平庸。
写完这些,我轻轻吹灭灯火,坐在安详的月光里。依然没有睡意,只有思想还在黑暗中跳跃奔腾。(注:本文转载于《汉中日报》)
责编:卓西玲
编辑: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