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冬日暖阳洒向澽水河畔的村庄,畅通的道路串联着乡村,整洁的村居散发着乡愁,文明的乡风孕育着生机……一幅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新图景,正是延安市黄龙县白马滩镇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以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聚焦组织引领 人居环境靓起来
“现在村里环境变好了,感觉日子越过越舒心了。”“过去垃圾靠风刮,现在垃圾有人捡。”谈及村庄里的变化,白马滩镇的百姓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以前,由于村庄环境脏乱,没有统一规划,柴堆随处堆放……村民们生活受到影响,对环境治理的呼声很高。
为彻底扭转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白马滩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六三三五”工程,本着按需设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对全镇区域进行网格划分,村民家户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党员干部分包路段、区域,建立义务清扫等长效机制,以党员干部带动村民群众、以公共区域带动家庭院落,在全镇范围内持续掀起 “全民参与、全域覆盖、人人保持”的人居环境整治热潮。
环境美了,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了。白马滩镇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大力开展巷道硬化、村庄绿化、墙面美化等惠民工程,成功打造了“印象圪崂、农耕尧头、田园碾子湾、古韵古寨村、人文神玉村”等一批“看得见蓝天白云、望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村韵乡愁”的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如今,全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仍在持续进行,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形成,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各个村庄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优解”。
深耕文旅融合 生态旅游火起来
家乡环境好了,风景美了,如何才能将“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
近年来,白马滩镇聚焦全县生态旅游首位产业,大力发展依山经济、沿河经济和庭院经济,形成了以“康养度假为主线,科普研学、绿色培训、休闲体育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黄墙黛瓦映碧空,一村冬色暖人家。走进白马滩镇神玉村,田园广场、公共洗手间、生态停车场、村史馆样样俱全,古村与新村在这里交相辉映,旧俗与新风在这里涤故更新。
“我们充分发掘和利用神峪川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优势,将环境美化、人文提升和文化创意融入到生态旅游发展中,精细化打造一步一景、十步景不同的综合性国家AAA级乡村旅游景区,形成了全域化、差异化、本土化的乡村旅游新业态,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神玉村党支部书记薛增文说。
好生态催生好产业。当地村民也紧抓发展时机,闲置房屋摇身变为特色民宿,同时,依托“印象圪崂”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暖山河畔”露营基地、石门峡漂流等景点,常态化举办千人火锅宴、漂流艺术节、亲子研学等特色活动,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客、研学团队前来打卡。
截至目前,白马滩镇共接待亲子研学、康养度假以及绿色培训等团队65批次2.1万余人次,累计接待游客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8356万元。
提升治理效能 乡风民风美起来
“以前有事情都要跑到村委会或者镇上反映,现在镇上、村里的党员干部隔三岔五就来村里走走,到家里坐坐,很多事情不用出门就解决了。”说起邻里间化解矛盾的新变化,白马滩村村民王娜竖起了大拇指。
为了让乡风更文明、群众生活更和谐,白马滩镇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乡村治理的“引领力”,先后成立矛盾纠纷化解、旅游服务特色党小组等队伍,设立人居环境整治监督岗、旅游发展示范岗、矛盾纠纷调解岗等7类岗位,136名党员主动认领岗位,引导全镇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发展工作中来。
在道德建设方面,白马滩镇依托乡村文化墙、村规民约、红黑榜等平台,充分发挥“一约五会”作用,同时,利用乡村大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资源,开展“身边好人”“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在全镇凝聚起向善向美的强大正能量。
在此基础上,白马滩镇还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精心培养“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队伍,秉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原则,让村民懂法、守法、用法,营造出良好的法治氛围。
学用“千万工程”,共绘和美乡村。如今的白马滩镇人居环境深度改变、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基层治理效能明显、文明新风沁润民心,在绿水青山间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供稿:延安市黄龙县白马滩镇)
责编:马俊理
编辑: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