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遇难题何去何从?怎样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如何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2024年,黄龙县崾崄乡以“三个年”活动为契机,积极转变工作作风,精准发力,切实解决群众难题,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稳步前行,让为民惠民举措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精准定位 党建引领明方向
“身为马蹄掌村的带头人,结合本村实际,今年我们郑重承诺:完成药王庙、旗杆庙、新市街的村级巷道硬化;修复张家山、米粮村8公里生产道路;恢复高泉子24棚食用菌大棚的生产运营;维修10盏路灯;维修更换高泉子饮水管道等。”这是年初马蹄掌村在村委会立下的承诺“责任状”。这份公开承诺,奏响了马蹄掌村党支部引领党员群众投身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序曲。
借2024年党建“123456”工作新思路之契机,该乡全面梳理上年度工作短板,精心谋划全年工作,详细梳理发展需求、群众诉求以及解决群众困难的难点与堵点。为制定承诺事项计划,列出清单,全村23名党员围绕护林防火、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集意见,为承诺事项夯实基础、明晰方向。
在思路清晰的前提下,村党支部组织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两委”成员,围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从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为民服务办事、治理能力提升等维度,量身定制符合本村实际且切实可行的公开承诺事项。对承诺事项进行细化研讨,保证任务清晰、内容规范、措施得力。
年初承诺、年中践诺、年底兑诺,并主动接受村党员和群众代表的评议。村党支部每月“主题党日”活动时,村干部汇报“履诺”进展,依据走访、检查信息进行比对记录。同时,村干部抛出遇到的难题与想法,共同探讨下一步工作重点与改进举措,针对性解决“履诺”问题,让党员群众担当“监督员”,使承诺在阳光下保持热度。
因地制宜 广纳良策促发展
踏入崾崄乡马蹄掌村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34座大棚井然有序,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马蹄掌村聚焦“菜篮子”“钱袋子”工程,将蔬菜与特色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关键路径,拓宽销售渠道,强化政策与技术扶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种植有方向、销售有出路,推动“订单式”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为农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同时,持续引进推广优质新品种与先进种植管理技术,达成果蔬产品反季节供应、错峰上市与差异化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马蹄掌村立足村域特色,发展20余座大棚,以承包出租的形式鼓励村民投身蔬菜大棚种植,借助大棚经济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村里发展果蔬大棚产业后,我也踏上了致富路。承包大棚多年,一直种植蔬菜,效益不错。今年种了3棚蔬菜,专供秋冬市场,收入3万元左右。”村民周桂华说道。
在药王庙村组,香菇规范化示范种植基地落地生根,发展菌种加工与香菇种植产业。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基地采用“支部+企业+农户(脱贫户)”模式,凭借支部组织、企业技术与市场、农户人力优势,推动“经营模式、规模、效益”三方面延伸,香菇产业链各环节持续优化升级,全产业链已现雏形。该基地的建成与运营,将有效拓宽周边农户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增收渠道,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户收入“双提升”。
身体力行 深入基层解民忧
“2024年5月10日下午,马蹄掌村五保户崔栓成因病住院无人照料,村委及时送医,并安排每天200元专人陪护;2024年6月9日,村民苗耐宇旋耕机故障,村委专程到县城购买配件……”这些是马蹄掌村党支部书记黑安荣民情日记的片段。每次走访,他都随身携带小账本,归来后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分类梳理,制定解决方案,再由干部反馈给群众。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说明情况、解释原因,并明确答复时间,让群众安心、放心、舒心。
“民情日记”是马蹄掌村的“大事记”,记录的不仅是琐事,更是百姓的冷暖。“路面杂草丛生、水管破裂、秸秆乱堆乱放气味刺鼻影响生活……”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记录,在黑安荣眼中却是“责任田”的地图。党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马蹄掌村持续完善便民服务“小账本”,党员干部们积极走访入户,汇聚民声民意,形成“民生实事台账”。“我们对问题‘叫板’,群众才会对我们的工作‘叫好’。”黑安荣说。(刘 俊)
责编:马俊理
编辑: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