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布局中,产业兴旺是关键所在,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绥德县张家砭镇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党建+产业联盟”模式,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产业发展的经济优势紧密结合,围绕郝家桥小杂粮、砚池高山地西瓜、甜水村巴杏、蒲家圪崂鲜桃等特色产业,整合产业链,实现聚链成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致富路”。
创新动因:打破产业发展困境
张家砭镇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条件,具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先天优势,但在过去,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各村产业发展分散,各自为战,缺乏统一规划与协同合作。同时,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短缺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先进的灌溉、仓储设备,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户缺乏专业的种植养殖技术指导,农产品质量不稳定。农村地区对人才吸引力不足,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匮乏,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升级转型。面对这些问题,张家砭镇党委深刻认识到,必须打破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借助党建引领的强大力量,推动产业抱团发展,才能实现乡村产业的振兴。
创新做法: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强化党建引领,打造产业联盟核心。成立产业联盟联合党支部,由镇党委统筹协调,各村党支部书记、产业带头人、党员骨干共同参与。联合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发展难题。设立党员示范岗,鼓励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带头学习新技术、带头开拓市场,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产业联盟。
整合产业链条,实现聚链成势。根据各村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定位。郝家桥重点发展小杂粮标准化种植,砚池高扩大山地西瓜种植规模并改良品种,甜水村围绕巴杏发展深加工,蒲家圪崂鲜桃结合乡村旅游,延伸产业链。整合上下游企业,引进加工企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搭建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与物流企业合作保障运输畅通。
制定产业表,推进信息公开透明。制定详细的产业表,涵盖各类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产量预测、质量标准、市场价格波动、销售渠道等信息。产业表通过线上平台、村务公开栏等渠道定期发布,确保联盟成员和农户能够及时获取最新信息。农户依据产业表调整种植养殖计划,避免盲目跟风生产,降低市场风险。产业表的公开透明也促进了联盟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形成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实际成效:产业发展成果丰硕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通过“党建+产业联盟”模式的推动,张家砭镇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甜水村巴杏种植面积扩大到70余亩,巴杏加工产业年产值达到50多万元;蒲家圪崂鲜桃种植面积增加到150亩,产业联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产业联盟注重品牌建设,统一打造“张家砭”镇特色农产品品牌,设计统一的品牌标识和包装。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电商直播带货、举办消费帮扶活动等方式,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张家砭”小杂粮、山地西瓜、巴杏、鲜桃等农产品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产品不仅畅销周边地区,还远销至全国各地,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乡村面貌改善,凝聚力提升。产业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完善,农村道路、水利、通信等条件大幅改善。村庄环境整治成效显著,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对党组织信任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升 ,形成了党建引领产业兴、乡村富的良好局面。
群众凝聚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提升。“党建+产业联盟”模式的实施,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支持不断增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领群众共同奋斗,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基层党组织通过产业联盟这个平台,加强了与群众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升,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绥德县张家砭镇“党建+产业联盟”模式的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党建引领、产业链整合、信息共享和技术支撑,实现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致富路”。在未来的发展中,绥德县张家砭镇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推动乡村产业持续繁荣,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供稿:绥德县张家砭镇)
编辑:安歌